聯絡地址
653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89-1號

聯絡時間
周一至周五: 9AM - 5PM

自訂 電話 Cart

景屋 – Belvedere

作品名︱景屋 Belvedere
創作者︱Justin Tyler Tate 賈斯廷
作品規格︱7 x 7 x 4.5 公尺
使用材料︱棧板、再生材料、螺絲釘、新舊鐵釘、植物、LED燈、電線、聚氯乙烯(PVC)管路
年份︱2022


在英文中,Belvedere/ˈbɛlvɪdɪər/(又稱belvidere,源自義大利文「美景」之意)係指一種用於眺望美景的建築結構。Belvedere可建造於原有建築的上半部,但實際結構卻可為各種形式,砲塔、圓頂或開放式藝廊皆有可能。——取自維基百科(自英文頁面譯入)


父親曾告訴過我,人人都想在水邊生活。親水處往往都是人類最先開發的地點。如今親水的地區卻越來越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,房地產開發更加劇了這種問題——不僅是因為不住在親水地區的人會前來親水之處,更因為人類總開發親水區的土地來容納湧入的訪客,開發過程中使用的材料更將大量的碳釋放到大氣之中。因此就形成了問題的源頭:我們該如何在水邊打造居住空間,同時因應不斷上升的水位?如何在建築過程中不使用加劇水位上升的材料,最後的成品也能讓不同社經地位的人都能使用?《景屋》正是希望以各種方式與材料來探究前述問題,也兼顧舒適和美感,期許為所有訪客提供近距離接觸周圍環境的獨特體驗。

本計畫也正是希望透過這樣的體驗,為住客帶來保育倫理的啟發,然而若這樣的理念沒有落實於建築本身,就顯得並不真誠。有鑑於此,《景屋》主要由再生與回收材料打造,採用節能建築技術和低成本解方,構建出易於維護又耐用的架構,讓人們享有簡單舒適的住所,作品本身也可作為低環境衝擊的建築範本。《景屋》並非隨處可見的房屋,而是一種動態的生活體驗,在視覺上與溼地景觀有所區隔,卻又與溼地本身融為一體。

1.創作理念

《景屋》的建築工法是取經自美術工藝運動(Arts and Crafts Movement)和美國工匠建築(American Craftsman Architecture)的方法論,但經調整後多採用原為其他用途的再生材料。因此設計元素取決於我可以取得哪些現成素材,再將其製作成構築《景屋》的元素:窗戶是經手工製作或由現有材料修改製成、門也是經過調整與修改;連構成《景屋》骨幹的托樑和小樑,在設計組裝時,也未使用新木材或舊有梁柱。這樣的製作工法,在當代背景下重新構築傳統木工的概念,使用的材料雖不同尋常,也經常受到輕忽,卻可兼顧經濟與永續價值。

我在日本生活和工作的那段時間,曾有人帶著我參觀過幾棟傳統木屋,那人向我說明「侘寂」(Wabi-Sabi)在日本建築中的重要地位。對方告訴我,侘寂是對不完美、無常及不圓滿的欣賞與認可。維基百科的文章則寫道,侘寂的特色「包括不對稱、粗糙、簡約、經濟、低調、親密,以及對自然物件和大自然力量的欣賞[1]」。

我也把這樣的概念融入《景屋》的設計與建築之中,並非因為屋子的設計是特意模仿日式建築(也並未模仿任何其他建築風格),而是因為這棟建築的設計目的並不在於永久存續,而是需要修繕與維護、悉心照顧與保存。《景屋》簡約又不完美,但也相當舒適。它接納周圍環境,與之融為一體,而非如大部分建築嘗試與自然抗衡。《景屋》也會於必要時讓風吹入、有時也會接收雨水,且儘量利用陽光作為照明來源。本計畫從設計到完工,目的都在於創造這樣的一棟建築:空間舒適卻不排斥周圍環境;且得以接納自然中的景象、聲音、氣味及感受。 《景屋》的基礎設施是建築中「肉眼可見」的一環,甚至經過刻意強調,目的在於讓住客認識屋內設施的用途,進而更深入了解設施是如何直接影響當地環境。木架骨幹構築出屋內的實際架構,以及電路管線,都起到提醒我們的作用;然而不僅如此,廢物處理的方式也是其中一環。《景屋》有人居住時就會產出廢物,而在當代生活中,廢物處理的過程往往並不可見,也正因如此往往受到忽視,鮮有人關心——馬桶沖水時,水會流入看不見的管線,垃圾也被帶到遙遠的地方。但《景屋》讓人們可以看見這些過程:廚房水槽的廢水會直接流入前院,我們也須定時丟棄堆肥廁所裡的排泄物。我們在過程中別無選擇,只得自行處理,察覺自己製造了哪些廢物。屋內設施的作用變得顯而易見,讓訪客更加了解自身存在對周圍環境的影響。


[1]直接從這裡提供的原文翻譯,但維基百科的中文版翻譯有些微不同


本計畫正是透過各種方式,以期能實踐管理上的經濟永續——更重要的,還有生態上的經濟永續;同時突顯成龍溼地的在地特質。本建築和當地環境形成了合作關係,共同為訪客帶來無與倫比的體驗。《景屋》住客產出的成果於文化浪潮中泛起漣漪,讓個人經歷得以昇華:對於駐村藝術家或科學家而言,媒介是他們產出的藝術、研究、音樂、詩歌和文學;對於遊客而言,則是以社群貼文、口耳相傳等形式呈現。讓個人幽居於成龍溼地,讓建築豐富這樣的孤獨體驗,兩者也會隨之發展出一段關係,在訪客離開後仍繼續伴其左右。

2.景屋設施

2-1 生活空間:

《景屋》從外觀看來就如單棟房子,然實際上卻是由兩棟分隔的微型房屋組成(以下稱「大微屋」與「小微屋」),兩棟微屋分別設有廚房,共用廁所、衛浴、洗手槽和門廊。小微屋的氣氛舒適又親切,尺寸大約是大微屋的二分之一,雖然空間不大,但二樓配置了一張三公尺長的桌子(也可作為長凳)稍作彌補,方便使用電腦、作研究、閱讀或放鬆休憩,同時可以觀察溼地及當地生態。大微屋面積較大,具備額外的多功能空間,不僅可作為客廳,也可作為舉辦工作坊、會議或聚餐的場地。大微屋在二樓還有一扇非常大的玻璃窗,讓訪客得以電影般的視角觀察周圍環境。小微屋的閣樓也能作為野鳥觀察屋,讓訪客可以直接或不自覺地觀察生態,近距離了解周圍的溼地風貌。

2-2 廚房:

兩棟微屋的兩處廚房基本上格局相同:都設有二手小冰箱、洗手台、置物鐵架及瓦斯爐,也有工作空間與LED照明。廚房設計以簡約為原則,不讓使用者有過多空間,因此可儘量減少食物浪費;卻仍功能齊全,讓使用者炊煮時不受限制。

2-3 衛浴設備:

下雨曾經總讓我聯想到寒冷與不適,但我們一家人在我小的時候從北方搬到了南方,有次我在公寓外騎著腳踏車,突然下起了雨。我才驚喜地發現,雨水也可以溫暖、柔軟又舒適,就像走進了熱水淋浴間。《景屋》的淋浴間將蓮蓬頭直接放在頭頂上方,讓熱水從上方落下,為的就是營造這種感覺。淋浴間的天花板也採開放式,給人一種實際在下雨的錯覺。洗澡水也會受到實際天氣的影響,帶來不同的體驗:可以混合真實的雨水、可以受到風吹、可以與冷空氣抗衡,也可以因陽光而更加溫暖。淋浴間一側為植物牆,由洗澡水和雨水灌溉;上方的LED燈以及從天花板落下的自然光不僅提供照明,也讓植物得以行光合作用。

2-4 廁所:

廁所中的馬桶並非使用淡水沖洗人類排泄物的標準馬桶,卻是只需木屑和定期排空的堆肥廁所。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的設施看起來不太舒服,但我們會有這種不適感,卻是因為必須面對當代「便利生活」導致的能源使用低效率,還有必須自行處理排泄物。然而堆肥廁所是使用廢木屑來除臭,同時促進人類排泄物的分解,安全又衛生。堆肥馬桶不須用水,所以可設置在房間中央,如廁的人不必被牆壁圍繞或被限制在狹小空間內。此外,《景屋》廁所的設計讓人得以一覽窗外水景,正好有助於放鬆。廁所光源來自兩個小窗的被動自然光,安裝在廁間邊緣的LED燈也間接帶來光線,昏暗的環境也有平靜心情的作用。

2-5 中央走道、前廊及棧道:

作為《景屋》基底的頹屋本因水位上升而變得不宜人居,才遭到廢棄和損毀。裡面空無一物,卻仍然充滿潛力。為了避免偶爾出現的高水位導致《景屋》進出不便,我設計打造了棧道和前廊,讓訪客可以在高出水位許多的平面上行走。前廊可以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,讓人彼此交流和放鬆休憩。前廊的角度微微傾斜,與中央走道接壤,走道則銜接著兩棟小屋、廁所和淋浴間。中央走道只有架高二十公分,不過是以塑膠板作為基底,有必要的話,也能視水位上升的頻率或程度進一步抬升。開放式屋頂設計是中央走道的另一個特點,讓迎面吹來的強風可以穿過《景屋》結構;在大熱天可以作為通風系統,將空氣過濾到兩棟微屋;若出現強風,也能充分降低建築承受的衝擊。


設計手札:

  • 屋頂採用顛倒的機翼形狀,在屋頂上產生高壓,在下方產生低壓,因此壓力對結構向下作用,而非向上作用,使得氣流向下進入兩棟小屋後方,提供自然通風。
  • 雨水從屋頂上被引導到小微屋背面的植物牆上,具有隔音效果。
  • 中央走廊的窗戶開啟45度,作為兩棟微屋的通風口,使空氣從一樓前方往後流動直上二樓,最後於屋頂附近排出。
  • 植物牆由直射的陽光和LED燈條供給養分。
  • 《景屋》的骨架清晰可見,既美觀又實用,突顯建材本身的特質與作用。

未來可作之修改:

為讓《景屋》在使用上更有效率、更加獨立,未來可作以下幾項修改:

  • 可使用沼氣池將堆肥廁所中的廢物轉化成甲烷,作為衛浴熱水器和廚房瓦斯爐的燃料。
  • 屋頂上可安裝太陽能電池板,於炎熱夏季進一步發揮隔熱功能,並為《景屋》的住客供電。回收鋰電池也可組裝成DIY電源牆,用於收集和轉換來自太陽能電池板的電力。

《景屋》由Justin Tyler Tate設計製作,於2022年2-3月於臺灣雲林縣成龍村建成。

創作者 : Justin Tyler Tate

分享至 :
Chin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