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絡地址
653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89-1號

聯絡時間
周一至周五: 9AM - 5PM

自訂 電話 Cart

還野 – Rewilding

作品名︱還野 Rewilding
設計者︱王柏青
施作者︱國立嘉義大學、成龍社區
使用材料︱竹子、泥土、樹枝


1.設計概念

此作品重新思考人與環境之共生關係。藉由退化演替的動態過程,作者強化生態系統美學之傳遞。在地層下陷所形成的溼地環境中,人為構造物逐漸崩毀,然其裂解之元素與結構,化為野生族群避難、停歇與繁衍之新棲地。

2.創作過程

2-1 現地整理 :

基地可不是一開始就乾淨整齊喔。閒置的這幾年,幾場的大雨,幾回潮汐的漲退,讓這裡像男大生的宿舍一般,雜亂無章。荒煙蔓草,垃圾遍佈的空間,在志工們與社區孩子們自發性的協力之下,總算重拾了過去的尊嚴。

2-2 蓋便橋 :

由於未來的作品將在水中央,施工勢必天天涉水而行:「不然我們蓋個便橋,讓以後施工方便些。」

2-3 材料的前期整理

大竹鑽孔

藝術品的整體結構由竹子所構成,學過國中物理的我們都知道,浮力太大的物體是無法沉入水中的,竹節中的密閉空間,正是會造成浮力過大的兇手。
螞蟻是有洞就鑽,我們則是沒洞就鑽!三個人前中後開弓,把八公尺長的竹子,鑽得像根大直笛,也鑽掉了竹子的銳氣。

編竹子

大根的鑽洞,小根的編竹編。
800支的細竹竿,需要用麻繩捆在一起,以作為作品的內牆。如此巨量的竹子,自然需要巨量的人手。竹子除了能編成竹編,也能讓人跟人之間的情感編織得更緊密啊。

2-4 竹子立在水中的秘密-洗洞

洗洞師傅熟練的操作長槍。利用強力水柱,在泥濘中洗出1.2公尺深的凹洞,在旁待命的壯丁,則在洞洗完的瞬間,協力將竹子立起,使其沒入水中,過程刺激毫無冷場。當竹柱全放入濕地的孔洞之中,其他的工作自然相應而生。沒有垂直的竹子,大夥又是塞石頭、又是拉繩子得將竹子們一一拽直。

2-5 綁地樑、綁竹框

烈日之下,眾人用鐵線,將地樑與主柱綁在一起,也於此時此刻,將人的心與土地緊緊地綁在了一起。混凝土建築內的鋼筋,在濕地中我們則是全部都以竹子代替。

2-6 塞樹枝進柱頭、填土

聽說台中人都在消波塊中填放有機物,以增加牢固性,我們則用樹枝來做為柱子底座的骨材。遍佈在村內的殘樹枯枝、氾濫的外來種巴西乳香,小孩子才選擇,我們全都要!

填完樹枝,輪到主角黏質土上場了。從大顆的土球,到細碎的顆粒土,用接力的方式,將一桶桶的土倒上樹枝的上頭。

2-6 上竹編、竹柱糊土

動員多人編織的竹編,總算在藝術節中期粉末登場,一片片地將柱子圍出了圓柱的樣貌。竹編包過一輪之後,大夥用攪拌機,將土、水和著剪碎的雜草,一桶桶的攪拌均勻,再一坨坨的將之糊在柱上。

2-7 裝飾底座

太過單調的泥土底座,再次利請樹枝家族出場。將他們堆疊於底座周遭,做修飾與修邊之用,亦使其更具藝術性。

2-7 拆橋與結束

陪伴我們渡過一整個藝術節的便橋,為了安全的考量,終須面臨拆除的命運。大家抱著感恩的心,在上頭走了幾回當作與他的道別,謝謝這座便橋,在藝術節時乘載了一切的感動。


本圖文紀錄由嘉大社區組將軍施鴻仁挑選及書寫。點入每一張照片圖說,細細聆聽創作過程的點點滴滴。一同體會藝術季一個月在成龍駐村創作的感動與魅力

分享至 :
Chinese